• <td id="ukke0"><legend id="ukke0"></legend></td><dd id="ukke0"></dd>
    <wbr id="ukke0"><div id="ukke0"></div></wbr>
  • 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
    樊登讀書
    您當前所在位置:駐馬店廣視網>文旅> 正文

    分 享 至 手 機

    尋訪明城墻遺址:綠梢新柳明城墻,角箭樓前壯思飛

    時間:2023-05-23 10:16:41|來源:北京青年報|點擊量:13924

    青睞·中軸線尋訪⑤

    編者按:3月以來,跟隨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腳步,“青睞”策劃推出了“北京中軸線深度尋訪”系列活動。根據最新公開的北京中軸線遺產“全景圖”,邀請專家帶隊,與讀者一起深入尋訪縱貫北京城的中軸線遺產構成要素、中軸線遺產保護區域,以及中軸線遺產緩沖區域。

    通過“中軸線深度尋訪”系列活動的實地走讀,我們與廣大讀者一起探索“曠千古之希逢,超萬代之奇觀”的北京中軸線,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故事,深切體會北京這座舉世矚目的古都的深厚歷史文化價值。

    “我們所在的明城墻遺址公園,看到的是現在北京僅存的最大規模、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城墻。這段600多年的北京明城墻,見證了數個時代的歷史變遷,非常難得。” 4月22日上午,嘉賓夏凡在帶隊進入明城墻遺址深入尋訪前,首先向大家強調這段城墻存在的歷史價值。

    暮春新雨后,柳色青青,抬眼望去,愈發襯得城墻古樸、角樓壯美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青睞”此次尋訪得到明城墻遺址公園的大力支持,劉建紅主任和李駿主管也一早趕來,在現場為大家講述明城墻遺址的變遷和建園經歷,使大家更切實地了解到諸多歷史細節。

    為提高軍事防御水平,明朝大規模開始筑磚城

    “過去的北京城擁有長度最長、高度最大、級別最高的城墻,好在今天留下了這一段明城墻遺址,能讓人們體會北京城的觸感。而想要了解北京的城墻,就繞不開整個中國幾千年‘城’的發展變遷。” 站在城墻腳下,夏凡開門見山直接切入尋訪主題。

    “當農耕與養殖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,人類慢慢開始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,隨之居住地點也固定下來,此后便在居住區域的四周建造圍墻,用以防范野獸和敵人。最原始的墻比較矮小,有出入口和簡單的居住房屋。此后隨著手工業的出現,整個部落區域也進一步發展,出現了制陶的窯、小型牧場、墓葬區,圍墻四周還會有環繞的溝渠,最原始的‘城’的雛形就出來了。”

    夏凡打開圖冊,滔滔不絕地講道,“隨著歷史的發展,中國進入帝王君主時期,歷朝歷代開始大規模修建城市,尤其是一個王朝的都城會修建得更加宏偉壯觀。比如,西漢的長安城,它并不是四四方方一座城,而是順應周圍河道地形而建的不規則城市,城內有著名的長樂宮、未央宮兩大宮殿,整個城市不存在中軸線,反映了當時軸線對城市格局的影響力較弱。唐長安已經是非常規整的城市格局,四四方方,中軸線的規劃格局比較嚴謹,并且劃分了眾多小格,每一格就是一個封閉的社區,有‘坊墻’和‘坊門’,這就是所謂的‘里坊’制度,每到夜間全城實行‘宵禁’,所有人無故不得到大街上。”

    “再看北宋東京城,皇城在中心位置,中為內城,外為羅城(大城),東京城力求形成一條正對宮門的城市軸線,從建筑設計上突出了帝王獨尊天下的威勢。宋朝不實行嚴格的里坊制,全城24小時可以自由出入,從當時的城市管理也可以看出宋朝的自由奔放。”隨著夏凡依次展示的中國歷史上一些城市的平面圖,大家對古代城市的印象建立起直觀的感受。

    城墻是用什么做的?“最開始的城,就是土城。原始部落時期已經出現了夯土技術,一層一層鋪上土并夯實,有時還會使用一些糯米汁、石灰等材料。”夏凡展示明代著作《天工開物》中的一些插圖,上面描繪了當時夯土筑城的場景。他告訴大家,“此外,早期城磚的使用也并不多見,最早記載‘城墻包磚’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帝孫權,據《鎮江志》記載‘子城,吳大帝所筑,周迵六百三十步,內外固以甎,號鐵甕城’。這是以磚包砌城墻的最早記載。元大都時期的北京城還都是土城,因此坡度比較大,不防雨也不堅固,今天北三環外的北土城公園,就是當時筑城的一個記憶。”

    “北京城大規模包砌城磚是在明朝。”夏凡進一步闡述,“當時火器大炮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,殺傷力、破壞力都很大,因此需要城墻包磚以抵擋炮火的攻擊,而且包磚后的城墻立起角度,提高敵人進攻的難度等等,總之包磚后的城墻,其軍事防御能力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。”

    他打開北京北、南兩側城墻的剖面圖分別講道,“從北側剖面圖能清晰地看到,城墻中既有明朝初期的夯土,也有明朝中后期以及清代維修時的夯土,夯土兩側就是包砌的城磚,其中城外一側為了防守需要,還包了兩層磚。再看南側剖面圖,尤其是在崇文門到宣武門一線,城墻基礎中有大量的木樁,這是因為當時那片區域土層比較松軟、承載力不高,因此修筑城墻時需要先打很深的木樁,將地基先行加固再砌筑城墻。”

   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北京城,夏凡打開一張他根據資料設計的帶有各段城墻長度的平面圖,所有數據一目了然。他總結說,“當時內城周長23.3公里,外城周長14.4公里,全長將近38公里?,F在僅剩下1.5公里這一段明城墻,實在是彌足珍貴。”

    角樓的功能是軍事防守與巡視眺望 “馬面”的設計也是必要的軍事需求

    一行人來到角樓東南的一座小橋,這里可以看到雄偉角樓的全貌。夏凡告訴大家,“角樓也叫角箭樓,它的功能就是軍事防守與巡視眺望。這座角樓始建于明正統年間,此后有過多次修復。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,角樓被炮擊嚴重損毀,直到民國才被逐漸修復。1981年曾落架大修,1988年復建城上設施,90年代正式對外開放。大家看看角樓上面的箭窗,上下一共4排,東面和南面每排各有14個,西面和北面每排各有4個,整樓一共144個。箭窗是外小內大,守衛士兵可以由此向外射箭,非常便于防守。”

    這段城墻遺址后來怎么成了公園的?明城墻遺址公園文保主管李駿笑著向大家介紹,“1958年修建北京火車站時這里被臨時征用,作為建設指揮部,后改做工人宿舍區。當時角樓及北京站南側1.5公里城墻因周總理指示得以完整保留。1982年,被國務院評定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單位,成立北京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。2002年,拆遷騰退周邊的違章建筑,清光整個城墻南北差不多100米區域的違章建筑,重新做綠化,建成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,開放至今。最后一次修繕是2004年,自那之后,城墻始終保留到現今的樣子。”

    這段明城墻原來經歷了如此變遷!大家不由感嘆。李駿補充介紹,“當時明城墻遺址公園的綠化風格經過多種方案討論,最后決定原汁原味保留原來的樹,所以現在大家沿著城墻漫步能看到很多老樹,它們都是以前院子里就有的樹。后來逐漸引進花卉品種,包括已經聲名在外的梅花等等,逐步形成現在的整體風貌。”

    沿著城墻向西而行,在一處步道停步,夏凡指著一個墩臺說,“這個城墻向外突出的墩臺叫‘馬面’,大家看這張30年代的北京城航拍照片,每隔大約七八十米就有一個‘馬面’,一個連一個,非常壯觀。它的功能依然是出于軍事需要,當敵人進攻時,兩側墩臺的守軍就可以向中間開弓放箭,形成一個半包圍態勢,夾擊敵人。”有會員不解地問這個七八十米的距離是怎么定的?“這是根據古代弓箭的射程,當時弓箭的有效殺傷射程是三四十米遠,因此‘馬面’的間距就設計為兩倍射程的距離。”夏凡解釋道。

    明城墻遺址還是北京鐵路發展史上的重要遺址

    從“馬面”折返而行,來到明城墻遺址公園的入口處。夏凡指著進門的券洞說道,“這個券洞并非舊有,而是在100年前的民國時期打開的,它的構成關乎到北京鐵路的發展史,從這點來說,明城墻不光是北京城墻建筑體系的一處遺跡,它還是北京鐵路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。”夏凡告訴大家,1915年,北洋政府計劃修一條環繞京城的鐵路,當時帝制時代已經結束,政府要“以民眾生活所需來改造北京城”,修這條鐵路的目的就是運送老百姓平時生活用的煤炭、大米等物資。“鐵路從西直門始發,經過德勝門、安定門、東直門、朝陽門,一直修到東便門。由于鐵路是沿著城墻修建,因此所經過各城門的甕城就會被拆除一部分,這座東南角樓的北側和西側城墻也被打通,鋪上了鐵軌,形成了一個弧度很大的轉彎線,這樣火車便可拐過彎來。這條環城鐵路一直到1971年最終拆除,而城墻上開鑿修建的拱券式門洞保存至今,成了北京鐵路史上一處重要遺跡。”

    登上城頭,大家頓覺眼前豁然開朗,東西縱橫的鐵軌向西探進北京站,向東綿延至天際線的盡頭?,F代化的高樓大廈錯落林立其間,令人有古今交錯之感。“這里是全北京看火車最好的地點。”站在東南角樓的城頭,夏凡向大家講述關于中國鐵路的歷史,“1876年,英國商人在未經清政府允許的條件下修了一條鐵路,從上海到吳淞口,成為中國境內的第一條鐵路。由此,1876年開創了中國鐵路的歷史。而中國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,則是1881年修的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。1887年又從胥各莊修到蘆臺,第二年再從蘆臺修到了天津,然后1897年又從天津修到馬家堡,進入北京。另外1894年從唐山開始往東修到山海關,再從山海關修到奉天,這條鐵路也就是京沈鐵路線的前身。”

    正聽講,一列火車從遠處隆隆駛來,“哇,太有代入感了!”“快看,還是綠皮車!”看到火車,大家十分興奮,不由自主向列車揮手,沒想到站在火車里的人也透過車窗向城墻上的所有人揮手,遙遙相望,很是開心。

    “來,我們繼續聽課啦……1906年京漢鐵路全程貫通,北京到漢口,全長1214公里。這時候中國已經開始大規模修建鐵路。之后的1909年,中國完全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開通,這就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‘京張鐵路’。”

    “大家想想有哪些歷史事件跟鐵路有關系?”夏凡邊啟發邊總結道,“保路運動、二七鐵路大罷工、皇姑屯事件等等,都和鐵路有關系,其中‘保路運動’還間接導致了大清王朝的滅亡,可以說是一條鐵路線終結了一個大清王朝。”

    聽課時,仍然不斷有火車駛進北京站,和諧號、復興號;紅色的、白色的……每駛過一列火車,大家不斷揮手致意,現場一片歡樂。

    “好,收!上課上課,咱這課間休息太多了。”夏凡笑著打開新的圖冊繼續開講,“大家有沒有這個記憶點?八九十年代,我們坐火車到達東南角樓時,列車廣播員的聲音就會響起,‘廣大旅客,你們好,現在馬上就要到達偉大祖國的首都……’那時候這聲音一出來,一見到巍然屹立的角樓,就知道終點站到了。”他的動情分享,把大家的思緒也帶回到了過去。

    每座北京城的城門都是一整套建筑群

    走進深沉凝重的角樓,沿著古色古香的樓梯來到樓上,一組組完整逼真的北京城復原模型,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老照片令人眼前一亮。夏凡坦言,如果想看老北京的城墻和城門到底是什么樣子,非常適合到這里來,“這兒的常設展覽做得非常棒,全面展示了各個城門外觀樣貌以及很多建筑細節。”

    大家來到一張巨大的“北京城平面圖”前,夏凡開始講述,“我們通常所說的‘北京城’指的是‘明清北京城’,就是這張地圖所展示的,我們可以看到整座城市分為四圈城垣,由內而外分別是‘宮城’,也就是我們熟悉的‘紫禁城’。第二圈是‘皇城’,是由紅色的墻體圍合而成,有四座城門,分別是天安門、地安門、東安門、西安門。明朝的皇城里面是大量為帝王皇家服務的機構衙署,因此普通老百姓嚴禁入內,到了清朝才逐步放開。目前皇城的其他三面大多已拆除,只保留了南側的天安門以及兩邊的紅墻。北京城的第三圈是‘內城’,共有九門,正陽門、崇文門、宣武門、阜成門、西直門、朝陽門、東直門、德勝門、安定門,這圈圍合的軌跡也就是現在的2號線地鐵,原來的這些城門也就成了目前地鐵的站名。前三圈城垣體系都是明朝永樂至正統年間修建的,到了一百余年后,明朝的嘉靖皇帝又修了‘外城’,也就是下面這半圈兒,共有七座城門,包括永定門、左安門、右安門、廣渠門、廣安門、東便門、西便門,由此形成了一座‘凸’字形的北京城,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陸續拆除,這個平面布局一共持續了四百余年。”

    夏凡帶領大家參觀展廳內的每一件展品、每一個模型,邊聽邊看,生動還原出北京城往昔歲月的風貌。

    “民間有‘九門通九車’的說法,意思是九座城門分別通行九種不同的車輛,這個當然不是絕對的,只是說明每座城門的特色而已。比如,東邊的朝陽門和東直門,很多運糧食和木料等物資的車輛會通過,因為它們都是由大運河運來的,到達通縣后再由通惠河運到北京城,為什么朝陽門內有很多糧倉,比如,南新倉、祿米倉、海運倉等等,就是這個原因。再比如,西邊的阜成門,這里走煤車、駝隊比較多,因為這里是離西郊門頭溝最近的城門,那邊出產的煤大多由阜成門運進北京城。當時每天早上大量駝隊集結在城外等候,等阜成門一開,成群結隊的駱駝便涌進城內,趾高氣揚地走在大街上,這也成了老北京一道著名的風景線。另外西直門是走‘水車’,因為皇宮大內喝的是玉泉山上的泉水,所以每天都有運水的車隊從西直門進入北京城。還有宣武門,這里經常會走囚車,因為宣武門南就是菜市口,是清代殺頭的刑場……”

    來到展廳內最大的一組展品前,夏凡借助激光筆開始精準指示、講解,“這是一組正陽門的模型,它的整體外觀非常有代表性,因為北京其他城門的平面布局和它非常相似,只不過在體量大小以及局部細節上有所不同。每座北京城的城門都是一整套建筑群,而且一組完整的城門大多都是由城樓、箭樓、閘樓、甕城這幾部分組成,這些設計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。像城樓的位置是與城墻在一條線上,箭樓的位置前突出去,如果敵軍攻破箭樓打進甕城,四周的守軍會繼續向甕城內扔滾木雷石、開弓放箭,形成‘甕中捉鱉’的態勢,這就是‘甕城’名字的來歷……正陽門的城樓是北京內外城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,高度為43.6米,但它還不是最高的建筑,北京城內最高的是47.8米高的鐘樓,其次是46.7米高的鼓樓。”

    最后在大殿里,劉建紅主任為大家播放了關于明城墻歷史變遷的視頻短片,令人感受到跨越時空而來的歷史縱深感。

    自己動手搞測量,收獲知識歡樂多

    不少會員感嘆,住在附近好多年,還是第一次登上城樓,沒想到這里既可以近距離感受老城墻的恢弘、壯美,又可以登高遠望新北京的都市風光,還能居高臨下看各種火車的來來往往,真是不虛此行。

    “今天我們實實在在看到了、觸摸了這段北京城墻的遺跡,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城墻的局部尺寸到底是多少?”站在角樓前,夏凡笑著說,“今天我設計了一個新的體驗活動,就是大家自己動手測量一下這些細部的尺寸,我還設計了一張表格,上面列出了幾個需要測量的數據,比如,金柱的周長、箭窗的寬度、城墻的寬度、‘馬面’的寬度等等。”這番話讓大家既意外又驚喜,一邊領工具,一邊摩拳擦掌、躍躍欲試。

    “來,大家自動組合,四人一組,這個尺子是布質的,不會傷手也不會傷文物。”夏凡笑著囑咐。動作快的小組已經拉開卷尺開始測量,其他小組也爭先行動起來,有的拉尺測量、有的讀尺報數、還有的計算填表,大家分工協作、有條不紊。有的會員一時沒研究明白如何收放卷尺,于是拖著長長的尺子,像“絆馬索”一樣來回行走。一時間“青睞”會員的招呼聲、報數聲、歡笑聲與火車的呼嘯聲交織回蕩在古城墻的上空。

    夏凡精心設計的測量環節,讓大家通過親手操作,對北京城墻的結構布局、建筑細節有了更加切實的認知。最后,他逐一公布數據,大家一起核對答案。“這個實踐環節最開心了,好玩兒”“寓教于樂”“回到童年的感覺”……大家情不自禁地回味道。

    文/本報記者 李喆

    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juliepatchouli.com/showinfo-33-292312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

  • 責任編輯 / 詹云清

  • 審核 / 朱洵 平筠
  • 終審 / 張凱旋
  • 上一篇: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公布
  • 下一篇:第十八、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揭曉
  • 亚洲国产高清国产拍精品_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日韩人妻高清视频专区_欧美激情有码手机在线